外国语学院微信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正文

从南海到白桦林 | 一位退伍大学生的援疆支教日记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三月的长春还裹挟着料峭寒意,我背着行囊从东北出发,跨越五千公里的山河,踏上了新疆哈巴河县的土地。曾身着“浪花白”守卫南海岛礁的我,如今换上“志愿红”,在新疆哈巴河县白桦中学的三尺讲台上,续写着另一段关于“守护”的故事。

从迷彩服到粉笔灰:换个战场继续“冲锋”

2021年,我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主动申请到祖国最南端的南沙群岛驻守。在高温高湿的礁盘上,我每天迎着朝阳升起国旗,踩着滚烫的沙滩巡逻,连续值守近400天。那段日子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信念——守岛,就是守国。

 

 

退伍后,我重返校园。2024年底,得知学校“援疆支教”计划招募志愿者,我毫不犹豫报了名。有人问:“从南海到西北,这么远,图什么?”我想,无论是海岛的礁盘,还是边疆的课堂,都是需要有人坚守的“阵地”。

 

初遇白桦林:三千公外的“家”

抵达阿勒泰站时,广袤的雪原、湛蓝的天空和远处终年不化的阿尔泰雪山撞进眼帘,与东北平原截然不同的苍茫壮美,让旅途的疲惫瞬间消散。当晚九点,哈巴河县的天边还泛着金色霞光,白桦中学的张书记带着我们去吃冒菜,热汤暖了胃,更暖了心。

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干净的宿舍,哈萨克族门卫大叔用带着新疆口音的普通话笑着说:“你们我的孩子一样。”这句话,让异乡瞬间有了家的温度。老师们带着我们熟悉校园,讲解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学生的习俗,我知道,一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旅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课堂内外:用故事架起“语言之桥”

这里的孩子纯真质朴,英语基础薄弱却充满渴望。第一次走进教室,几十双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让我想起守岛时看到的星空——同样纯净,同样藏着未被点燃的梦想。

备课时,我总想着如何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讲“现在进行时”,我翻出在南海拍的海浪视频,让孩子们描述“浪花正在跳舞”“云朵正在散步”;教“梦想”一词,我展示南沙的照片,告诉他们“山的那边有海,海的那边有更广阔的天地”。当哈萨克族女孩阿依努尔用英文写下“我想成为像张老师一样的人”时,我知道,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个孩子眼中的光更亮。

 

 

课后,孩子们会围过来问东问西:“老师,南海的水真的是蓝色的吗?”“南沙岛礁上可以养宠物吗?”干燥的气候让我嘴唇起皮,总有孩子偷偷塞给我润唇膏;太忙没时间打水时,他们会抢着帮我接热水——这些细小的温暖,让我想起守岛时战友间的情谊,也让我更坚定:要做他们望向世界的一扇窗。

 

 

“浪花白”到“志愿红”:不变的守护初心

在南海,我守护的是祖国的海疆;在白桦中学,我守护的是孩子们的未来。早读时,书声掠过校园里的白桦树梢,像极了当年岛礁上的海风;晚自习后,抬头看见新疆的星空低垂如坠,恍若回到守岛的夜晚——无论身在何处,“守护”都是最动人的誓言。

作为退伍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从未忘记;作为支教老师,“为每个孩子点亮梦想”是新的使命。我知道,半年的支教时光短暂,但希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种子,会随着白桦树的年轮一起生长:或许是一句流利的英语,一个关于远方的向往,或是一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从南海的礁盘到西北的白桦林,风景在变,初心未改。我愿做一颗螺丝钉,扎根在边疆教育的岗位上,让曾经守护海疆的“浪花白”,在支教的“战场”上,绽放出同样耀眼的光芒。

 

初审:张婷婷、李龙胜 复审:张飞 终审: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