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诈骗案件高发,冒充老师、虚假兼职、购物诈骗等套路层出不穷。据公安部门统计,大学生群体受骗占比达37%。高校反诈不仅是个人警觉,更是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筑牢安全防线,从读懂这篇指南开始。
01校园高发诈骗类型盘点
冒充师长类诈骗近期频发,骗子伪造教务处通知、班级群聊,以“补交教材费”“申请助学金”为由诱导转账。某高校学生小王收到“辅导员”私信,称需紧急缴纳实习押金,转账后才发现对方账号异常。
兼职刷单诈骗瞄准学生赚零花钱心理,通过“点赞返现”“客服代付”话术层层设套。真实案例显示,诈骗分子会先返还小额佣金骗取信任,待受害者投入大额资金后立即失联。
02四招识别诈骗话术漏洞
警惕任何非官方渠道的转账要求,学校收费均通过统一平台操作。若收到“加急处理”“保密转账”等异常指令,务必通过电话或线下方式二次核实对方身份。
注意观察沟通细节破绽:伪造公文常出现排版混乱、公章模糊;诈骗短信链接域名多为乱码组合;语音诈骗中“老师”可能带有方言口音或背景杂音。
03受骗后的黄金应对法则
发现转账异常后,立即拨打银行客服冻结账户。某高校案例中,小李察觉被骗后10分钟内联系银行,成功拦截了尚未转出的3万元资金。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电子证据,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快速报案。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受骗学生可联系校心理健康中心。反诈专员提醒:遭遇诈骗不是个人耻辱,隐瞒不报反而会延误追损时机,学校设有匿名举报通道保护隐私。
预防措施
>>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谨慎点击链接。
>>选择正规网络平台。
>>提高警惕陌生人。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反诈不仅关乎个人财产安全,更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尹天罡等同学研发“沉浸式防诈体验系统”,开展362场公益活动,惠及15000余人。他们用行动为反诈事业贡献力量,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
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反诈责任,将反诈知识传播给身边人,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我们携手共进,筑牢反诈防线,守护青春财富,为校园反诈事业添砖加瓦。
初审:李龙胜 复审:吴殿龙 终审: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