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微信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17年03月03日

一、培养目标

日语专业旨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日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日语语言文学知识、高度的敬业乐业精神及创新创业意识且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日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此外,适应复合型国际人才的大量需求,助推高校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我系建立校企合作体制,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培养,着力培养“日语+”能力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日语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兼学日本国家的历史、哲学、政治、艺术、法律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系统、科学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日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与海内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拥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意识和道德素养,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远大志向和历史责任;具备爱岗敬业、艰苦创业、遵纪守法、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职业准则所要求的品行。

2学生应系统掌握日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日语语言知识,熟悉日本文学主要作家和作品,了解日本国家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基本情况,科学了解中日关系、中日文化交流史,掌握日语语言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法,能进行有效地运用日语进行交流。

3.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4学生应具有日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日本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科学研究、以及参与各领域实践的能力。

5.拥有健康意识,掌握科学的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具有一定的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意识。

7.具有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有效沟通与理解能力、组织领导和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学习创新能力。学会理解研究过程和创造或更新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力,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创业精神。

三、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2.核心课程

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日语阅读、日语综合技巧、日语写作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堂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大纲设计,再到形成性评价过程,全面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改变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课外实践环节: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组织包括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短剧表演、日本文化节等丰富多样的日语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日本文化氛围,为学生打造实用的课外学习及实践平台。

3.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检验教学效果、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重要形式,更是学生重要的实践机会。

4.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有一系列的讲座及实训环节。

5.注重以翻译训练、教师技能训练、日企管理实训等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6.毕业实习和见习活动是学生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直面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检验。

7.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开展与日本合作的海外实习基地项目建设。

五、学制

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3-6年。

六、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181.5或193.5学分,符合学校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长春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者,授予 文学 学士学位……

全部内容请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