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微信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17年03月03日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备高度乐业敬业精神、扎实的德语语言基本功、系统的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比较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能在外企、外贸、涉外汽车行业、外事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等工作,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多元化德语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德语国家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德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本训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语言能力。学生应能理解德语口语和书面语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掌握一定的汽车行业、外贸行业、涉外旅游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工作方法;能进行德汉互译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掌握一门第二外语,达到基本的听、说和较好的读、写、译能力。

2.跨文化能力。学生应能通过专业学习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现象;能敏锐觉察、合理诠释文化差异;能运用适当策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

3.思辨与创新能力。学生应能对概念、论据、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能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见解、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4.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应能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5.实践能力。学生应能拓展所学知识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与他人沟通与合作。

三、主要课程

1.主干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

2.核心课程

语言技能课: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阅读、德语写作、德语视听说、德语口语、德语语音与正音、笔译理论与实践、口译理论与实践。

专业知识课:德语国家概况、德语文学概论、跨文化理论与实践、德语国家社会文化。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堂实践环节: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大纲设计,再到形成性评价过程,全面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避免“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课外实践环节: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组织包括阅读兴趣小组、德语演讲比赛、德语辩论赛、戏剧表演、德语角和德语专业社团等活动,为学生打造灵活、方便、实用的课外学习、实践平台。

3.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检验教学效果、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重要形式,更是学生重要的实践机会。

4.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5.注重以吉林省地区汽车行业为中心、中德高校合作为核心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6.毕业实习和见习活动是学生大学阶段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直面市场需求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检验。

7.为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展与德国合作院校短期实习实训项目。

五、学制

标准学制 4 年,学习期限为3-6年。

六、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学生修读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达到177.5学分,符合学校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长春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全部内容请下载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