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心理育人工作,营造温暖互助的心理育人氛围,5月14日,外国语学院组织寝室心理委员、班级组宣委员开展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由24届辅导员杜若依老师主持,并邀请了三位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经验分享。活动内容丰富,涵盖心理沟通技巧、危机识别方法、班级心理氛围营造等方面,为参训人员带来了一场充实且有意义的学习之旅。
首先,马婧怡同学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以“爱在左,责任在右:心理委员‘爱的教育’与班级心理守护体系构建”为主题,从为什么进行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什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以及如何进行爱的教育四个方面展开分享。她指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面临着情感荒漠化的危机,爱的教育是对抗科技异化的有效方法,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情感连接,增强心理韧性。她还介绍了爱的教育的含义、不同角度的理解以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详细阐述了构建认知层、情感层与实践层三层培育体系进行爱的教育的方法,如开展“生命起源探索”活动、引入艺术治疗工作坊、实施“微光行动”项目等。
第二位阎梓莹同学带来了题为《从"心"出发:心理委员角色认知与朋辈心理互助务实》的精彩分享。她首先深入阐释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强调心理委员作为朋辈心理互助桥梁的关键作用,需敏锐捕捉同学失眠、沉默、社交退缩等"心灵暗号",及时给予倾听陪伴。在角色认知层面,她指出心理委员应明晰自身多重角色。作为"观察者",要精准洞察同学情绪波动;作为"陪伴者",需以非评判态度给予温暖支持;作为"传递者",应链接学校心理中心资源,为同学引入专业帮助;作为"发光者",要用积极心态感染身边人,营造班级积极心理氛围。在沟通技巧上,她提出"共情沟通"理念,包括共情倾听,用心聆听传递温暖,减少评判增进理解;情感共鸣,注重情感互动,以"我"代"你"避免说教;非言语关怀,善用沉默与肢体语言表达关心。
第三位唐子晴同学以“微光同行,彼此照亮 —— 心理委员的使命与成长之路”为主题,分享了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多元职能、素质要求和自我成长。她强调,心理委员是倾听者、支持者、引导者、信息传递者、榜样示范者、协调者和陪伴者的多重身份集合,肩负着倾听支持、引导协调、榜样陪伴、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等多项职能。同时,心理委员需要具备沟通技巧、尊重、共情、关注、耐心等核心素养,遵守伦理原则,并通过持续学习与团队协作实现自我成长。
培训结束后,团委书记李龙胜老师进行了总结。他对三位同学的分享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她们的经验为心理委员和组宣委员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强调,心理育人工作是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位心理委员和组宣委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以爱为出发点,用心倾听同学和舍友的心声,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家的心理问题,营造温暖互助的班级心理氛围,共同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推动学院心理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
辅导员杜若依老师表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涵盖了心理育人工作的多个关键方面。她希望各位心理委员和组宣委员能够深刻领会培训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作为,以自身为榜样,传递能量,带动身边同学共同成长。
本次培训活动的开展,为寝室心理委员和班级组宣委员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心理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全体心理委员和组宣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外国语学院将营造出更加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心理育人氛围。
初审:杜若依、李龙胜 复审:吴殿龙 终审: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