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场以“贯彻学习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宣讲会在外国语学院展开。宣讲会上,主讲人通过展示延安窑洞的昏黄油灯、南泥湾垦荒的劳作场景、《为人民服务》演讲的历史影像,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触摸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脉搏。
一、延安精神:百年党史的精神灯塔
主讲人沿着历史脉络展开:从1935年党中央抵达延安,到1948年转战陕北,这片黄土高原上孕育的延安精神,以“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基石。同学们凝视着历史照片中革命者坚毅的神情,不难理解为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延安能成为无数进步青年心向往之的“圣地”——支撑他们的,正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二、三个关键词,解码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1.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灵魂
主讲人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撰写《实践论》《矛盾论》等史实,阐释“实事求是”如何成为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拒绝“本本主义”到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党用行动证明:唯有立足中国实际,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这一思想方法的启示,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2. 为人民服务:刻进血脉的根本宗旨
当《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录音在课堂响起,张思德同志烧炭牺牲的事迹、延安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画面,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变得具体而温暖。主讲人强调,这一宗旨不仅是党的工作出发点,更是每个共产党人的人生信条,正如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作风,至今仍是镜鉴。
3.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逆境突围的精神密码
面对国民党封锁,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将荒山变成良田的纪录片镜头,直观展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这种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挑战中谋发展的品格,不仅解决了物质匮乏的难题,更铸就了党攻坚克难的精神底色。
三、学史力行: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答卷
主讲人结合新时代使命,向同学们提出思考:如何让延安精神在青春中绽放?
答案藏在三个“践行方向”里——
筑牢信仰之基:传承延安时期的理想信念,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转化为具体行动,无论是校园志愿服务还是未来岗位奉献,始终与人民同向同行。
锤炼实干之姿:学习南泥湾的奋斗精神,在学业中脚踏实地、在困难前咬牙坚持,拒绝浮躁、摒弃投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筑牢成长根基。
永葆学习之心:追随毛泽东在窑洞油灯下读书、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时求知的脚步,把学习作为终身习惯,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磨砺本领。
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的笔记上写满“宝塔山”“窑洞”“南泥湾”的关键词,以及“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加粗标注。这场宣讲会,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誓,却让延安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年轻一代的心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愿我们以延安精神为灯塔,在书桌前践行“实”的作风,在生活中传递“暖”的温度,让红色基因在青春的征程中永续传承,照亮属于我们的奋进之路!
初审:李龙胜 复审:吴殿龙 终审: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