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至6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AI时代的大学外语教学:理念与实施"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忻州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外语教育展开深入探讨。我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曹叶秋、刘娇、刘怡然、毕宏伟四位教师全程参与此次为期三天的学术盛会。
会议内容精彩纷呈,会议聚焦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变革,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首日开幕式后,八场高质量主旨报告依次展开。在专题论坛环节,四个平行分论坛分别聚焦AI与外语教学模式创新、智能化外语教材开发、AI在外语科研中的应用、数字素养与教师发展等前沿议题,与会代表就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交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议设立的"智能平台与学术写作训练营"成为一大亮点。训练营通过工作坊形式,比较系统地培训了ChatGPT、DeepSeek等工具在外语教学设计和科研写作中的创新应用。
我校参会教师在会议期间收获颇丰。刘娇老师对研讨会的感触深刻:“教学设计的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的设计、沉浸式语言环境的构建等等,AI技术已从简单的‘辅助工具’升级为推动教学范式转型的核心力量。AI的应用绝非简单叠加技术,而是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到评价体系的系统性重构。但与此同时,AI时代教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需更专注于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等机器难以替代的能力;通过人文关怀和课堂互动,抵消纯技术可能带来的‘情感疏离’。帮助学生辩证看待AI工具,避免过度依赖等。外语教师需主动拥抱技术,但同时需坚守‘育人’本质,成为技术与人本的‘桥梁’。”
刘怡然老师表示在研讨上收获很大:“AI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使得传统的‘结果评价’模式正转向‘过程性反馈’系统。这种转变使教师能够实时追踪学生的写作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语言表达、逻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给出个性化建议,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实现写作能力的持续性提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新。”
曹叶秋老师表示:“AI已经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了赋形力量,AI技术的应用在多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甚至颠覆了人类的传统生活方式。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大胆拥抱AI, 助力科技发展,但同时也应注意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毕宏伟老师提到: “经历了一整天的头脑风暴,从宏观发展到微观操作,都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充分认识到,AI 时代,大学老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拥抱AI,合理利用AI,学会更好地利用AI为自己的教学科研服务。”
此次研讨会如同一场“及时雨”,既展现了AI赋能外语教育的广阔前景,也揭示了需谨慎面对的挑战。在技术狂潮中,教育者更需保持清醒:“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解放教师,让我们有更多精力去做‘人’的工作”。未来,大学外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这条“技术赋能”与“人文温度”并重的教学革新之路。提升自身AI素养:主动学习智能教学平台的操作与设计逻辑;重构教学设计:尝试将AI工具融入任务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关注学生需求:在技术应用中始终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定期调研学生反馈。
基于会议成果,公共外语教研语部将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在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AI外语教学创新,组建跨学科教学创新团队,支持教师申报相关教改课题;在科研提升方面,将重点培育“AI+外语教学”方向的交叉研究。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必须坚守育人初心。“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教育智慧。”公共外语教研部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保持教育初心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外语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初审: 庞博 李龙胜 复审: 高维亮 终审: 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