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胡建军教授应邀为我院日语系师生开展题为《AI时代日语专业教育的范式重构——翻译人才‘人机协同’能力培养路径探索(副标题:从工具理性到人文价值的回归)》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胡建军教授主要围绕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生态变迁、日语专业教育现状诊断、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构建以及学科转型路径四个方面进行讲座。

胡教授在讲座中以技术革命与社会生态变迁为背景,指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正推动翻译行业进入“人机协同”新阶段。他举例川端康成《雪国》中“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的多个AI软件翻译,并进行比较,强调AI虽能处理语法却难以捕捉文化意境,机械直译易致误译,因此翻译人才需从“语言转换者”升级为“文化转码者”,以人文素养与伦理思辨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
针对日语教育现状,胡教授以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学分设置为证,犀利指出现有课程结构痛点,呼吁加强跨文化交际与数字化能力培养,同时强调要善用AI辅助语法批改、术语库构建,释放教师精力聚焦思维启发,结合动态知识图谱技术推动个性化学习。围绕教学改革,胡教授提出“人机协同三维模式”:认知层通过“翻译决策树”按文本类型(文学、新闻等)灵活分工;操作层采用“分层协作流程”,AI预处理后由人工校准敏感表述(如“甲午中日战争”),并交叉校验;价值层开发“伦理审查清单”,严控意识形态风险,以“慰安妇”“抗日战争”等术语为例,强调译者须坚守历史观。面对“外语专业消亡论”,胡建军教授提出学科转型方向:一方面拓展“语言+”跨学科研究,培养“日语+大数据”“日语+国际法”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强化人文价值引领,通过伦理思辨、女性视角IP打造等角度开展实践,重塑文科生的共情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文科生就业方向提供新思路。

讲座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胡教授悉心回答了硕士研究生关于生成式AI的译后编辑、AI普及造成的社会断层及“AI+”交叉学科背景下学科独立性等问题。


日语系主任冯立华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讲座为我院日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并为当前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该讲座构建就业新范式,强调语言能力、文化敏感性与战略思维的综合培养。在AI浪潮中,这场讲座不仅是学术探讨,更冲击性地指明了坚守人文价值、拥抱技术变革的破局之路。现场学生也表示,讲座颠覆了对日语专业职业的认知。
未来,外国语学院将继续聚焦AI时代日语专业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助力师生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价值,既提升应对智能化挑战的实践能力,又守住学科人文根基,为日语专业在AI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初审:李龙胜 复审:吴殿龙 终审:李晓飞